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

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

薑黃優質高產栽培技術

Xuite網誌
  薑黃又名黃姜、毛薑黃,為薑科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薑黃的根莖。由根莖(薑黃)側根末端膨大形成的塊根稱郁金”(溫郁金黃絲郁金”)。塊根 藥用有行氣解鬱、涼血破瘀、利膽退黃、止痛等功效;根莖用於治療血瘀經閉、胸腹腫塊、腹痛、跌打損傷等症。薑黃生產於南方各省。
薑黃為多年生宿根草本,高1左右。根莖粗壯,上面生有許多側根,末端膨大成長卵狀紡錘形的塊根(即郁金)
  野生薑黃多分佈在丘陵地區的山坡、田埂、溪旁、林邊及山谷濕潤向陽處。喜氣候濕潤、陽光充足、雨量充沛且分佈較均勻的環境。在土層深厚、土質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中生長良好。怕積水、忌連作。 
  栽培技術
  一、選地整地。薑黃是一種塊根植物,宜選排灌方便、土層深厚(耕作層深25釐米左右)、肥沃、上層土質疏鬆,底土層較堅實且透性較好的砂質壤土田,或 丘陵土層肥沃、疏鬆濕潤的平緩地種植。冬季深翻土25釐米左右,讓土壤過冬充分風化,消滅土中病蟲害和促進土壤中養分的釋放,種前再犁耙一次,使土層松 碎,地面平整。起畦高25釐米、寬120釐米。每畝施廄肥堆肥、草木灰混合肥料3000 -4000公斤作基肥。  二、繁殖方法。在南方多數用根莖作繁殖材料,在薑黃收穫時,選擇無病蟲害、個頭中等、完整無損的薑黃留種。 
  三、栽種。一般在3月下旬,栽種方法多採用穴栽,穴深6-8釐米,行距33-40釐米,穴距27-33釐米,行與行間的穴窩交錯排列,下種前在每個穴 的肥料上蓋上一層薄土,每穴放種2-3個,芽向上,覆土厚3-5釐米,畦面蓋一層稻草以保護土壤疏鬆濕潤,有利於出苗生長。種時若土層乾燥,下種後要淋 水,每畝用種量約60 -120公斤  四、田間管理。
  1、中耕除草種植時若畦面不蓋草,不出齊苗後要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,以後看雜草的生長情況及板結程度進行多次畦面蓋草。當草腐爛後,若土壤板結及滋生 雜草時要進行多次中耕除草。7月份以後,植株基本封行,中耕除草可以停止,中耕時宜淺,防止傷根。
  2、施肥薑黃是一種喜肥植物,且生長期不長,需追施充足的速效肥料,才能提高產量,但應適當控制氮肥用量,否則莖徒長,塊根不多,頭次追施肥料宜在整 齊出苗後(4-5)結合第一、二次中耕除草重施氮肥,適施磷肥。每畝可施腐熟人畜糞水1500 -2000公斤,過磷酸鈣10 -15公斤,從而促進植株地 上莖葉的生長以及新根莖的形成。到6月份植株根莖上大量結苓並新根長出時,每畝又追施1500 -2000公斤的半腐熟堆肥,腐熟廄肥和鈣鎂磷肥,並結合培 土。最後一次追肥於7-8月,宜施一次磷鉀肥,每畝施廄肥、草木灰及磷酸二氫鉀(每畝20公斤)等混合肥2000公斤
  3、排灌在天氣乾旱、土層乾燥時進行灌溉和淋水,雨季則要做好排水工作,防止地裏積水,以免引起根莖或塊根腐爛。
  病蟲害防治
  一、根腐病多發生在6-7月或12月至次年1月。發病初期側根呈水漬狀,後黑褐腐爛,並向上蔓延導致地上部分,莖葉發黃,最後全株萎死。防治方法: 1)雨季注意加強田間排水,保持地下無積水;(2)將病株挖起燒毀,病穴撒上生石灰粉消毒;(3)植株在11-12月自然枯萎時及時採挖,防止塊根腐爛 造成損失;(4)發病期灌澆50%退菌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。
  二、地老虎、蠐螬于幼苗期咬食植物鬚根,使塊根不能形成,減低產量。防治方法:(1)每畝用25%敵百蟲粉劑2公斤,拌細土15公斤,撒于植株周圍, 結合中耕,使毒土混入土內;或每畝用90%晶體敵百蟲100與炒香的菜粒餅5公斤做成毒餌,撒在田間誘殺;(2)清晨人工捕捉幼蟲。
  採收加工
  一、採收。冬至後,當植株莖葉逐漸枯萎,塊根已生長充實,即可採收,一直到立春前後還可收挖。採挖不宜過早,過早塊根不充實,乾燥率低,影響產量,但 也不可遲延到雨水季節,因到雨水季節時,塊根水分增加,乾燥時易起泡,降低產品品質,同時也不易晾曬,採收從畦邊挖深約25-30釐米,依次將一株一株的 薑黃根莖和塊根挖起分別運放。
  二、加工。將挖起的根莖和塊根除去側根和鬚根,洗淨泥土,將薑黃放入鍋內煮熟透心,一般用水煮沸約10-15分鐘,用手指捏塊根不出水、無響聲即可, 取出攤放于乾淨灰沙或水泥曬場上曝曬至幹透(也可烘乾)。若遇陰雨天,應晾在通風處,如數量大而又有腐爛現象時,可用火烤,避免損失。此外若發現塊根發粘 出水,發黴時,也可用草木灰混拌,每100公斤塊根加10公斤草木灰,塊根曬乾後即成為商品郁金,一般畝產幹品300 -400公斤根莖曬乾後,除去外 皮,除淨根的殘基後即成商品薑黃,畝產幹品400 -600經加工後的薑黃裝入袋內放乾燥處,注意做好防蟲、黴變工作  郁金以足幹,成個,肥壯結實,直徑有8毫米以上,無鬚根,無蟲黴者為質優;薑黃以成個飽滿,個頭均勻,表面光滑、無蟲黴為佳。

薑黃

Reference
薑黃又名姜花,原產亞洲熱帶。不耐寒,喜冬季溫暖、夏季濕潤環境,抗旱能力差,生長初期宜半陰,生長旺盛期需充足陽光。土壤宜肥沃,保濕力強。繁殖:以分株繁殖為主,春季切取根莖繁殖,可直接盆栽或地栽,當年夏報可以開花。一般隔3-4年分株1次。栽培:剛栽植時不宜澆水過多,以免根莖切口腐爛。生長期需經常保持濕潤。夏季花期應適當遮陰,可延長開花期。冬季將莖枝剪除,以便翌年萌發新枝。寒冷地區,冬季挖取根莖放室內貯藏。病蟲害:主要有炭疽病危害莖、葉,發病初期,噴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,每旬噴1次。
1.氣候土壤:宜溫暖濕潤的氣候。以土層深厚、排水良好、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為佳。 
2.整地:一般不須深耕,在種前將土地翻耙2-3次,整平作畦。施足基肥。 
3.種植:用根莖繁殖。栽種期在四川、陝西等地,多於夏至前後,浙江地區在清明前後。按行距33 -40cm,株距25 -33cm開穴,每穴放入薑種3-5個,覆蓋細土2 -3cm。栽後約20天左右即可出苗。 
4.田間管理:苗高10 -13cm時用稀人糞追肥一次;第2次追肥在處暑前後;第三次在白露前3-4天,宜用餅肥及草木灰;每次追肥前,必先鋤草、鬆土。當乾旱少雨時,須於早上或夜晚澆水,使苗葉生長正常。 
參考http://twintsai.pixnet.net/blog/post/229425545-薑黃的種植介紹說明發表意見

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

萬壽菊

Reference:http://classweb.loxa.edu.tw/clockloxa/plant/html/a/a006.htm

萬壽菊
又稱:臭菊仔、臭芙蓉、蜂窩菊、西番菊、千壽菊、花面菊、金菊、黃菊
菊科萬壽菊屬一年生草本植物
原產地:墨西哥
栽培:
培養土選擇不嚴,排水需良好及日照。全株株高約20至90公分,莖直立粗壯、多分枝;花瓣有單瓣和重瓣之分,花瓣具波浪狀,且花色有白、黃至橙紅各種色彩,色彩繁多;葉對生,羽狀全裂。葉為羽狀深裂,葉緣鋸齒狀,並有數個腺點,分泌特殊氣味,因此俗稱「臭菊」,但近年來已經有育出無臭味的品種。
 
花為頭狀花序,開於頂端,花的顏色有黃、金黃、橙、乳白等色,花期長。品種有高性種及矮性種,高性種通常做切花、花圈、花籃、花車、裝飾等用途,矮性種可做花壇、盆栽。
 
生育溫度約18-20℃,栽培土中可先拌入好康多一號做基肥。栽培環境選擇排水、通風、日照良好場所,日照不足植株容易徒長柔弱,不易開花。生長期用花寶二號稀釋1000倍後,每20-30天施用一次作追肥,幫助植株生長。花期續用花寶三號補充磷鉀肥,可使其花開不斷。

萬壽菊在十六世紀中便已傳到中國,因其花期長的特性,有些地方將其選為敬老之花,祝頌老人們健康長壽。所以萬壽菊的花語為:「長壽、多福、康寧、永駐的青春」。
 
而在民間的中草藥應用上,據說有袪風降火、化痰止咳的功用。當然在秋季的花壇佈置時,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萬壽菊不但容易栽培,生長也很強健,開花時圓圓滿滿的大花,盆栽時幾乎不見綠葉。

屬於半日照植物,即需放置於能獲得充足的日照,且通風良好的位置。當於仍需避免太陽的直射。最適合的生長溫度為攝氏20度至25度,耐旱程度頗佳,喜歡乾暖的環境,故保持表土潮濕即可,並需注排水情況,不要發生積水的情形。
繁殖:
繁殖方式有播種及扦插二種,一般以播種為主,季節以秋季為宜。種子發芽適溫約22-24℃,萬壽菊的種子細長,尾端有冠毛,播種後用粗蛭石略為覆蓋,約四至五天後發芽,本葉二至三枚時,就可移植。
用途:花壇、盆栽

Reference:園藝達人栽培術:萬壽無疆-萬壽菊



作者 玫瑰中心/鄭蕙心

萬壽菊的學名為 Tagetes erecta L.,英名為 African marigold、American marigold,是菊科萬壽菊屬一年生草本植物,原產於墨西哥,又有人稱為臭芙蓉、臭菊、蜂窩菊、西番菊、千壽菊、花面菊、金菊、黃菊等。

萬壽菊英名的由來據說在五百多年前,有位西班牙的軍官去墨西哥,發現了萬壽菊的野花,覺得非常可愛,便將種子帶回歐洲。當時許多人看見它開的全是金色的花朵,便用來供奉聖母瑪利亞,並將之命名為「Mary is Gold」意即「金色的瑪利亞」,後來便稱它為「marigold」。


萬壽菊的葉為羽狀深裂,葉緣鋸齒狀,並有數個腺點,分泌特殊氣味,因此俗稱「臭菊」,但近年來已經有育出無臭味的品種。花為頭狀花序,開於頂端,花的顏色有黃、金黃、橙、乳白等色,花期長。品種有高性種及矮性種,高性種通常做切花、花圈、花籃、花車、裝飾等用途,矮性種可做花壇、盆栽。


繁殖方式有播種及扦插二種,一般以播種為主,春秋兩季皆可,南部專業盆花生產者較多於秋季播種。種子發芽適溫約 22-24℃,萬壽菊的種子細長,尾端有冠毛,播種後用粗蛭石略為覆蓋,約四至五天後發芽,本葉二至三枚時,就可移植。生育溫度約 18-20℃,栽培土中可先拌入好康多一號做基肥。栽培環境選擇排水、通風、日照良好場所,日照不足植株容易徒長柔弱,不易開花。生長期用花寶二號稀釋 1,000 倍後,每 20-30 天施用一次作追肥,幫助植株生長。花期續用花寶三號補充磷鉀肥,可使其花開不斷。


萬壽菊在十六世紀中便已傳到中國,因其花期長的特性,有些地方將其選為敬老之花,祝頌老人們健康長壽。所以萬壽菊的花語為:「長壽、多福、康寧、永駐的青春」。而在民間的中草藥應用上,據說有袪風降火、化痰止咳的功用。當然在秋季的花壇佈置時,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。萬壽菊不但容易栽培,生長也很強健,開花時圓圓滿滿的大花,盆栽時幾乎不見綠葉,也難怪會有人稱它為「滿盆金」了。







Reference:萬壽菊的栽培管理 --- 新興花海綠肥植物

近年來,政府單位或農會以「綠肥植物」的名義推廣種植野花種的草本花卉,塑造大面積的花海,改善環境景觀,以促進休閒旅遊的品質

花海植物的選擇大多以野花種的草花為主,種子的單價便宜,而且生長勢較強,在田間、野外才能與雜草競爭。

冬季的野花種草花有大波斯菊、向日葵、蜀葵及萬壽菊------,夏季的野花種草花可以選擇種植黃波斯菊、重瓣小花百日草等,萬壽菊勉強可以------。

萬壽菊是其中新推廣的花海植物,難得的是可以全年種植,不過仍以秋播為佳,因為冷涼的氣候時萬壽菊開花性較佳,夏季播種時可能會一直長高而開花不多。

萬壽菊開花後容易形成種子,將謝花(形成種子的頭狀花序)摘除將有助於後續花苞的孕育,因此居家花壇栽培時應隨時經常的將凋謝的花朵摘除。
      既然苗119縣道的萬壽菊已經開始耕犁為綠肥,想要栽種的朋友不妨前往幫忙摘除種子,順便收集種子,助人又利己,我想地主應該不會介意吧!萬壽菊開花後形成的種子,在成熟乾燥後散佈自然灑種,自然長成新的一代。
      建議可以採種保存,採收後在陰涼的地方陰乾,保存收藏在乾燥的地方,做為下一季的播種使用。
 萬壽菊的種子在播種時需要以土壤遮蔽,因此建議灑播種子後以中耕機將表面淺土再次耕犁,讓種子與土壤混合。少量播種時,也可以用點播的方法,逐一挖洞後播種。梅雨季節的溼熱不利於萬壽菊的生長,容易發生病害而危害(葉斑病----),這也是夏季不建議栽培的原因。

鼠尾草栽種的方法

Reference: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081107000016KK07877
栽種要點:陽光充足或半日照。喜愛排水良好的土壤。可耐寒
栽培概述:較不耐濕,夏季雨量太大時要避免積水及雨水直接淋洗,種植於東向的陽台,既可避免雨水直接淋洗又有適量的陽光。專業生產者,最好在透明的遮雨棚下栽培,夏季可以在西向作適當的遮蔭。性喜肥沃的土壤,在生長期要經常施肥,夏季要減少澆水及施肥,使生長停滯以期安全度過夏季。記得要修剪枝條,讓植株矮化並將接近地面的老枝葉剪除,以避免雨水噴濺而造成病菌感染,並利於通風。鼠尾草是屬於短日照花芽分化的植物,若想要欣賞到鼠尾草開花的盛況,在冬季短日時期,不可以將其栽種在夜間有燈光照明處

Reference:唐山園藝-香草資料庫



鼠尾草
本園有生產

中文名:鼠尾草
英文名:Sage
其他名:普通鼠尾草,藥用鼠尾草
科 名: 唇形花科 鼠尾草類
屬 名: Salvia
種 名: officinalis
品種名

原產地:地中海沿岸,北非
氣候帶:暖溫帶至溫帶
棲 地: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向陽地
類 型:多年生植物,直立小型灌木,近似於草本植物
外觀描述
葉長橢圓形對生,葉灰綠色表面有織紋,頂生穗狀花序,花紫色,植株不超過80公分,有芳香氣味
類似植物鑑別特徵
同樣是Salvia officinalis普通鼠尾草,非斑葉品種有--巴格但鼠尾草,其葉型較圓,葉片較厚。

使用部位:葉、花、精油
使用區分:煎烤、燉煮、醬料、泡茶、抗茵、沐浴、觀賞、藥用、精油、護膚
用途與近緣種用途區分:因為具殺菌效果被製成漱口水、牙膏等口腔清潔用品,對口腔潰瘍及牙齦炎皆具緩解之功效,泡茶飲用可緩解一般感冒。 被添加於沐浴用品,或護膚護髮油中。 自古被當作婦女調經止痛藥,緩和婦女的更年期症候群,孕婦忌大量食用。 具芳香助消化的特性,製作火腿餡餅及油炸料理,可減低油膩感,乾燥或煎煮過味道較香,為西餐料理中最常用的香料之一。 同樣是Salvia這一屬的植物還有一大群是隸屬於觀賞植物─粉萼鼠尾草、一串紅、墨西哥鼠尾草....;還有純藥用的─丹蔘、南歐丹蔘;還有果香系的鼠尾草,特別適合泡茶─鳳梨鼠尾草、水果鼠尾草

日照: 全
水分: 少
中高海拔
花 期: 春,夏
定植期: 春,夏,秋,冬
栽培概述:較不耐濕,夏季雨量太大時要避免積水及雨水直接淋洗,種植於南向或東向的陽台,既可避免雨水直接淋洗又有充足的陽光。最好在透明的遮雨棚下栽培。 性喜肥沃的土壤,在生長期要經常施肥,在冬季生長停滯期,則要減少澆水及施肥。 記得要修剪枝條,讓植株矮化並將接近地面的老枝葉剪除,以避免雨水噴濺而造成病菌感染,並利於通風。 鼠尾草是屬於短日照花芽分化的植物,若想要欣賞到鼠尾草開花的盛況,在冬季短日時期,不可以將其栽種在夜間有燈光照明處。
低海拔
花 期: 春,夏
定植期: 秋,冬
栽培概述:較不耐濕,夏季雨量太大時要避免積水及雨水直接淋洗,種植於東向的陽台,既可避免雨水直接淋洗又有適量的陽光。專業生產者,最好在透明的遮雨棚下栽培,夏季可以在西向作適當的遮蔭。 性喜肥沃的土壤,在生長期要經常施肥,夏季要減少澆水及施肥,使生長停滯以期安全度過夏季。 記得要修剪枝條,讓植株矮化並將接近地面的老枝葉剪除,以避免雨水噴濺而造成病菌感染,並利於通風。 鼠尾草是屬於短日照花芽分化的植物,若想要欣賞到鼠尾草開花的盛況,在冬季短日時期,不可以將其栽種在夜間有燈光照明處。

備 註
Salvia officinalis普通鼠尾草,有許多斑紋品種,及其他園藝栽培種。 新鮮的鼠尾草味道濃烈,很難被一般人接受,但是煎煮過後,有一種特殊的香氣及溫潤的口感,是一種兼具味覺及嗅覺的調味聖品。 一般而言,斑葉品種的味道較溫和,容易被接受,但是喜歡鼠尾草的饕客們,還是會選擇原生種的鼠尾草或巴格旦鼠尾草,比較夠味。


Reference:行政院農委會花壇博物館-粉萼鼠尾草

學名:Salvia farinacea
英名:Mealy Sage、Farinaceous Sage、Mealycup Sage
科名:唇形科(Lamiaceae)鼠尾草屬(Salvia )多年⽣草本花卉
別名:藍花鼠尾草、⼀串紫、修容緋衣草
原產地:原產於北美德州,臺灣於1973年由張碁祥先⽣引進種植。
品種、品系:雪美、維多利亞、天星(SkyStar)、Velocity、Evolution、Reference、Silver、Victoria Blue、
Blue Angel等。
種⼦特性:粉萼鼠尾草種⼦每公克約有750粒,育成1000株幼苗約需2公克種⼦量。
簡介:
粉萼鼠尾草為多年⽣草本植物,莖直立,植株⾼度約50-80公分,亦有株⾼50公分以下之矮性品種。花頂⽣
為總狀花序,⼩花密集,花梗⻑度可達20公分,形似薰衣草。在臺灣為涼季草花種類之⼀,可作為花壇景
觀植物或盆栽使⽤,尤其⼤⾯積栽培成花毯,開花時形成⼀片紫⾊花海,非常壯觀且充滿浪漫氣息,深受
⼤家喜愛。花⾊有紫⾊、藍⾊、⽩⾊、銀灰⾊或藍⽩、⽩穗藍花等雙⾊品種。
繁殖⽅法:
粉萼鼠尾草之繁殖⽅法可利⽤播種或扦插⽅式進⾏。
播種法
1.發芽特性:
粉萼鼠尾草種⼦具好光性,播種後不需覆⼟,每穴格可播2-3粒種⼦,亦可直播於盆器中。發芽適溫為22-24℃,約5-10天發芽,發芽期間給予光照可促進發芽並提⾼發芽整⿑度。相對濕度維持在95%RH。
2.定植管理:
移植後之栽培介質需排⽔良好,介質pH值以5.5-6.5為宜,每平⽅公尺可施⽤緩效性肥料50-80公克。粉萼鼠尾草不耐霜害,⽣育適溫為14-16℃。肥料需求量為中⾄⾼度需肥型,每週可施以200-250ppm氮肥,然根部對肥料敏感,應避免肥料施⽤濃度過⾼,建議以低濃度肥料取代⾼濃度肥料,並增加施肥頻率以免影響根部⽣⻑。

Reference: 香草植物栽培術:窮人的香草-鼠尾草



作者 玫瑰中心/王于姍

鼠尾草,學名Salvia officinalis,英名Sage,唇形花科。別名洋蘇草、丹參,原產於地中海沿岸。鼠尾草有許多的品種且具有香味,因此依它的香味、顏色等的特性將之命名。常見的有水果鼠尾草、鳳梨鼠尾草、玫瑰鼠尾草、金色鼠尾草、白鼠尾草……數百種品種,並且由於鼠尾草具有藥用價值,故在中古時期即有人沖泡鼠尾草來保建,和現今飲香草茶提振精神、舒緩神經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
鼠尾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約30-70公分,莖直立多分支,莖基部會逐漸木質化,葉片大多具有香味,葉片寬闊,卵披針形、對生,有織紋與細毛,有天鵝絨的觸感,開花期為春、夏兩季,葉片中央會伸長,長出的花莖上會開出藍紫色、粉色的唇形花。


鼠尾草生長環境性喜日照充足及乾燥的環境,繁殖方式可用播種或扦插,其繁殖力強,因此如今全世界都能見到它的蹤跡。由於鼠尾草莖基部會木質化,因此一段時間便要修剪,去除老化枝條以保持其型態。


由於鼠尾草品種眾多,因此其使用範圍十分廣泛。有的具有香氣,可種於小庭園增添香氣並有些具有除蟲的功用,且開花前可從植株20公分處摘下乾燥保存,作為料理或是飲茶的功用。此外有的觀賞其花;有的觀賞其葉。其肥大厚實且毛茸茸的葉片,深受人們喜愛,因此有空不妨走一趟花市,可滿足您各種不同的需求,趕緊買一盆回家種種看吧!!!








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

洛神花

Reference

種子在藥典中記載具有強壯、利尿、輕瀉的功效;果萼片則有清熱、解渴、止咳、降血壓等效用。洛神花具有解熱、抗高血壓、治療肝病、平衡身體內的酸鹼值的效果;

花期 : 每年的10~11月期間盛開,果期於秋冬間
日照 : 花在氣溫10度時就停止生長,5度時枯萎,所以溫帶地區很難種植
管理 : 抗病蟲害能力極佳,幾乎是隨便種隨便活,不需太多種植技巧或照料,很快就能長成一片。

繁殖 : 洛神花的種植,可以將種子埋在地下發芽生長,也可以用插枝法,繁殖力非常強

性喜高溫,生育適溫24-32℃ 。洛神花普通用種子或扦插繁殖,播種期在春季,栽培土質以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,種植之行株距約為1-1.5公尺左右,播種後一周即可發芽,植後經過灌溉、施肥和除草等管理工作,秋季即可開花,冬季收獲。洛神葵的種子極容易取得,且發芽率高,所以一般繁殖均採播種繁殖,每年3-5月為播種適期,發芽適溫在20-30℃,生育適溫範圍則更大,對土壤的選擇亦不嚴苛,是一種既耐旱且又能粗放栽培的作物。若是經濟栽培行株距可採1公尺 ,生育期間可進行1-2次摘心促進分枝,自然況下每年10-12月開始開花,花朵早上開放,下午花瓣隨即凋謝掉落,萼果於花謝後逐漸肥大,萼片肥厚,含3%蘋果酸,具清爽酸味,可製造果醬、果汁、蜜餞、清涼飲料等,開花後約3-4星期即可陸續採收萼果加工,如要採種則需將萼果留置於翌年1-2月成熟再採收取種子。




生長形態:


 一年生灌木狀草本,株高1~3公尺。









根系:


直根系。









莖幹:


莖直立,莖皮紫紅或赤紅。









葉的形態:


幼株葉長卵形無裂片,長大後轉為掌狀深裂葉。









花的形態:


花單生於葉腋,色黃似芙蓉甚美觀。









果實:


蒴果於花謝後萼果逐漸長大,形似顆顆紅寶石,豔麗脫俗而惹人憐愛。









種子:














花果期:


花10~11月間盛開,自花謝後1個半月即開始採收萼果,用剪刀自總苞基部平剪下,再用竹筷1根自平整的萼果基部中央插入,戳出萼內未成熟的種子。









繁殖:


在春、夏用種子播種,不拘土質,成長容易。









栽培:


栽培土質以砂質壤土最佳,排水、日照力求良好。












春季平床條播。 取落葉後枝條沙藏越冬,翌春4月上旬扦插,秋季掘起假植越冬,第二年栽植即可開花。插時切忌損傷插穗皮,以確保成活率。


洛神花經篩選種子完成後,再經用水浸泡,即可開始播種工作,約過一星期後可見幼芽出土。


等到生長至「一心兩葉」時,即可移植種於土壤之中,再種植幼苗前,須先在所挖的小土坑放入肥料,做為幼苗成長的營養需要。



          「洛神花」喜歡陽光,也略耐陰,喜溫暖濕潤氣候,耐寒性略差,忌乾旱,耐水濕,耐修剪,生長快,對土壤要求不嚴,在貧瘠土壤中也能生長。。繁殖方法為播種、扦插和壓條繁殖。春季平床條播。 取落葉後枝條沙藏越冬,翌春4月上旬扦插,秋季掘起假植越冬,第二年栽植即可開花。插時切忌損傷插穗皮,以確保成活率。



栽培:行種子蘩繁植,易栽培,耐旱又粗放。


產期:台東地區洛神葵之種植期大約為3~4月間,種植後10~11月開始開花,開花後三星期即可陸續採收。一般自11~12月間為採收期,每株萼果(含子實)產量濕重約為6公斤,經去子實烘乾後乾重約為 0.3公斤,平均每公頃種植3400株,每公頃之果萼乾重可達1020公斤。


【形態】:一年生強大草本,莖直立,高2~3公尺;莖皮紫紅色,或綠白色,光滑,葉互生,幼株時,呈長卵形,長成後多為羽掌狀3~5分裂,裂片線形或長被針形、細鋸齒緣,兩面疏披粗毛,正面暗綠色,厚紙質,反面淡綠色;花於10月下旬~12月上旬開放,單生於葉腋,由下往上開,萼片5裂,紫紅色或淡黃綠色,背面基部疏生白短粗毛,裡面密生白色短柔毛;與小總苞(下萼)均於花謝後增大,形成美麗之寶珠狀;花瓣覆瓦狀排列,淡黃色或上部淡黃色,裡面呈鮮紫色;萼片於花謝後逐漸肥大,小苞片宿存,肥厚,蒴果於翌年1~2月成熟,内有6室、種子約5~7粒。


【食用】:1.果萼:經去子後得整粒果萼,為製造果醬、果汁、果凍、茶包、蜜餞及釀造果酒、調味酒或清涼飲料製品,色、香、味俱佳。


2.未熟果:可作醋的原料或用作蔬菜,嫩葉可生食或煮熟佐餐,風味極佳。


3.嫩葉則可作為保健蔬菜之用。


4.百草茶:用肥厚多肉質的花萼。採收曬乾使用。可購買其原料用。單味煎煮調製、稱洛神茶、洛神花茶。


【性味】:果:甚酸,平。


頭:苦,平。


【藥用】:果萼:清熱、解渴、止咳、降血壓。


治 :高血壓、有生津止渴效果。


種子:強壯、利尿、輕瀉。


【彙攷】:1.洛神葵,由於亮麗的紅色及特殊風味,深受大家的喜愛,一般以乾品水煮、加糖製成洛神茶飲用。


2.花萼:可製成許多加工品,如果醬、果凍、飲料、蜜餞及各式洛神葵萼乾等。亦可將其汁液以噴霧乾燥方式製程粉末。因其花青素的含量頗高,且橙色鮮明故可利用為天然得食品色素添加物。


【製品】:其製造方法及製造要點如下:


A洛神果醬:


程序:原料→洗淨→剝取萼片→熱水殺菁→撈起→細切→加水煮爛→添加白糖→加熱濃縮→調整酸度→裝瓶(空瓶先消毒)→封蓋→冷卻→製品。


說明:


1.選料,以萼片新鮮,去子、無病蟲害及腐敗者。


2.萼片,鮮紅艷麗,其色素,以花菁素為主,因甚不安定,故不要浸水過久成貯放多天;因萼片中之紅色度太濃,製成果醬時,色澤呈暗紅色,影響品質,故有殺菁洗出部份色素之必要,可加入原粒萼片重量1.5~2倍水,以100℃熱水殺菁1分鐘左右即撈起,以切碎機細切,有助於煮爛,而殺菁水經調節糖度與酸度,再煮過裝瓶,即為洛神汁,可供飲用。


3.切碎之萼片加入等量水,入鍋煮爛,時間約20分鐘即可,加熱煮爛的目的,可將其中之果膠質充分溶出,有利於凝凍,先煮後再加入砂糖,不要先加糖而後煮,否則果膠不易溶出,煮後果漿重量為100%計算時,添加糖為80~100%,另外也添加0.5%左右之檸檬酸,以調節酸度;例如加水後之果漿10kg,添加砂糖8~10kg,檸檬酸50公克。


4.混合料中,砂糖含有很多水分,故應加熱10分鐘左右,才能達到濃縮終點,以竹筷取出濃縮汁滴入冷水中,不會立即散開;或測量溫度達到104~105℃,即表示濃縮已達終點,此時將上部泡沫部份移至一邊,趁熱立刻進行裝瓶,而空瓶應事先經消毒(加熱)才安全。裝瓶封蓋後,倒置8~10分鐘,有利瓶蓋上部的殺菌,同時裝瓶9分滿以上,上部不要留有太多空氣。


5.玻璃瓶裝果醬,冷卻要特別小心,冷水由瓶蓋上部徐徐淋下至底部,不可將熱瓶直接放入冷水中,招致冷熱不均玻璃破裂。冷卻後,經擦拭即為製品,製品呈鮮紅色有透明感,屬於高品質之果醬。


6.洛神花原料屬高果膠含量酸度很高,若再適度配合砂糖及有機酸,調節pH在3.0~3.2時很容易凝凍,不必再添加凝凍劑(如果膠粉等),若當果肉加水煮爛時,以紗布濾出果肉後,以純果汁加糖與酸再加熱,亦可製造不含果肉,而更透明且粘彈性很好之洛神果凍。將此果凍混入凝膠性較差之草莓中,加熱濃縮,又可製成草莓洛神之混合果醬,更具有特色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B糖漬洛神:


程序:原料→洗淨→剝取萼片→洗淨→涼乾→裝瓶→倒入糖漿或乾糖→封蓋→糖醃→冷藏→製品。


說明:


1.洛神原料選擇大型果,切頭除去裡面種子後,採取萼片不要太細碎,一果剝成2~3片為宜;水洗最好以噴洗法,充分除去污物及蟲卵等附著物,再通過50~60℃的水溫片刻,有殺菌作用,但水溫不可過高,否則萼片易化,影響製品之脆度。


2.加入之漿應先煮過再放冷,糖度以40~45?Brix 較理想,糖度太高,萼片脫水纖維化,糖度不夠,易醱酵變質,亦可將乾糖直接撒入,萼片放入瓶中,一層料一層糖,最上層多撒一些糖,總量約為原料重之50~60%左右。


3.瓶裝(或裝塑膠小桶)時要裝滿,靜置1~2天後使糖分滲入萼片中,再放入3~5℃之冷藏庫中,進行後段的糖醃,約經15~20天,即為成品,取出萼片可直接食用,有新鮮清脆的感覺,因洛神酸度含量頗高,在高糖度的醃漬下,糖酸比適當,風味甚佳,而浸萼片之糖漬液,可加入2~3倍之冷開水,沖淡飲用,更是爽口,具有鮮果汁之風味;製品因未經過殺菌,故取出不要久放,更應注意低溫保存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C濃糖洛神汁:


程序:原料→洗淨→剝取萼片→熱水殺菁→過濾→濾液→加入砂糖及檸檬酸調配→再加熱→趁熱裝瓶→封蓋冷卻→製品。


說明:


1.洛神萼片加入1.5~2倍水,加熱殺菁時間約1分鐘左右,若殺菁過度,洛神原料之果膠溶出太多,製品放置期間會有懸浮之膠狀物產生,影響外觀,因此殺菁操作要快,過濾後之濾液,呈鮮紅透明狀,而殺菁過之萼片可製造洛神果醬。


2.因洛神原料之酸度高,糖度低,香氣也缺乏,不如百香果或檬果故濃縮果汁之調配,以稀釋2~3倍飲用為宜,稀釋倍數太多,將失去原有風味。濾液1公升為準,加砂糖量為300~350公克(即30~35%),另添加檸檬酸或蘋果酸5~6公克(即0.5~0.6%),調節糖酸比, 亦可酌加少許香精,增進風味,然後再加熱至95℃即趁熱裝瓶,而空瓶應事先加熱消毒過,裝瓶後可先倒置10分鐘,有利瓶蓋之殺菌,以冷水冷卻後,即為製品。


3.洛神汁之鮮紅色素以花菁素為主,高溫下極不穩定,因此製品不要讓陽光直射,或貯放過久,否則會退色甚至暗化。


洛神花

Reference

中文名稱:
洛神花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更多洛神花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洛神花-圓果種
英文名稱:
Roselle
學    名:
Hibiscus sabdariffa Linn.
科    名:
錦葵科(Malvaceae)木槿屬(Hibiscus)
別    稱:
洛神葵、洛花、洛濟葵、山茄、紅葵、紅角葵,玫瑰茄(嶺南農刊),山茄子(廣州)
原 產 地:
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,原產於印度、馬來西亞、東南亞地區。台灣於 1910 年代引進栽植。
分    布:
台東縣鹿野、卑南金峰和太麻里種植的洛神花產量居全國之冠,其他地方有零星種植。
用    途:
1. 食用:去子實後新鮮的果萼還含有蘋果酸,可以作為果醬、果汁、果凍、茶包、蜜餞及清涼飲料,加糖發酵可以釀酒;而未熟的果萼可以作為醋的原料或當蔬菜,嫩葉生食或熟食佐餐;製成洛神花茶是台灣夏季常見的清涼飲料的原料,成熟的果實剔除結籽子房座後,紅色花萼可製成蜜餞、果醬、果汁、茶包等加工食品。2.幹莖有纖維可作為紡織和造紙的用途。3. 觀賞用:洛神葵亦可栽培成庭園樹、綠籬觀賞。4.藥用:花、根、種子都可以當成藥用。種子在藥典中記載具有強壯、利尿、輕瀉的功效;果萼片則有清熱、解渴、止咳、降血壓等效用。性味:花萼:酸、涼。效用:花萼:斂肺止咳,降血壓,解酒。治肺虛咳嗽,高血壓,醉酒;葉:消腫。治腋下瘡瘍。
莖:
一或二年生草本,高可達 2 公尺;莖直立,先端分枝多,紫紅色,平滑無刺。
葉:
葉互生,形態多變化,全緣或 3~5 裂,長 4~9 公分,寬 3~8 公分,紙質,葉緣有細鋸齒,表面光滑無毛,背面葉脈上具有腺毛,葉脈 3~5 條,於表面凹下而於背面隆起;裂片披針形,長 3~8 公分,寬 0.5~1.5 公分,先端銳尖或鈍;葉柄細長,長 4~10 公分,帶紫紅色,光滑無毛或近似無毛。
花:
花單生,腋生,近似無柄,中型,開放時徑 4~7 公分,淡黃色,具紫紅色的中心;總苞片(副萼片) 8~12 枚,披針形,基部與花萼相連(相連部份長 0.6~0.8 公分),先端離生部份長 0.5~1.5 公分;花萼杯形,有氈毛及軟刺,先端 5 裂,裂片三角形,長 2 公分,散生腺毛;花授粉後花萼變為厚肉質,長 2.5~4 公分,散生柔毛,可供食用;花瓣倒卵形,長 3~5 公分,寬 2.5~3.5 公分,先端鈍;雄蕊柱短。每年的 10~11 月期間盛開。
果    實:
果實為蒴果,近球形,先端銳尖,徑 1.5 公分,為宿存萼所包覆,外被粗毛,內分五室,各室內種子 5~7 粒;種子腎形,光滑無毛。果期於秋冬間。
特    性:
一或二年生草本,株高 1.5~2 公尺,莖紅紫色分枝多。葉具長柄互生,幼葉為單葉,成長後作 3~5 葉。花腋生、單朵,花萼粗厚呈紫紅色及有粗毛、花色淡紅,花心紫黑色。蒴果為宿存萼所包覆;外被粗毛,內分五室,各室內種子 5~7 粒。
‧更多資料
http://plant.tesri.gov.tw/plant100/WebPlantDetail.aspx?tno=440005100 洛神葵
應紹舜 臺灣高等植物彩色圖誌 第四卷 17.
洛神葵 p492 民811215初版
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1303洛神葵 p652 國立編譯館主編http://subject.forest.gov.tw/species/twtrees/book3/157.htm 洛神葵中國植物誌 第 49(2) 卷 087 頁 PDF 玫瑰茄
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
洛神葵 92年10月310頁
‧拍攝地點
后里鄉毘盧寺前(941129)